English | 简体中文 | 繁體中文
查询

为什么古代的城市会有城墙?

看过《英雄》、《特洛伊》和《魔戒》等经典电影的人,一定会被那些惨烈的攻城场面所震撼。因为城墙被攻破就意味着城市失守,意味着留守的将士将落得悲惨的下场。

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,古代的城市都是有城墙的。那么,这城墙又是怎么发展、变化而来的呢?我们可以想象一下,最初,人类的祖先刚刚学会了制作和使用石器、木棒和钻木取火的工具,他们也学会了在树上搭窝棚或在地上挖窑洞。为了防范野兽的侵袭,他们会以树木和石头等材料修建围栏或篱笆。再到后来,群居的人们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小社会,为了区分领地,他们相互防范,也会修建类似的工事。于是,最早的城池的标志——城墙便这样出现了。

中国古汉字,“城”字既指城墙,又指城市。因为古时筑城大多先要修筑城墙,还要在城墙外修护城河。最早的城墙主要起防护作用,古人攻城或防御的武器以刀剑之类的冷兵器为主,而城墙就起了有效防御敌人的作用。护城河其实是人工开挖、注入水的壕沟,它可以作为城墙的屏障。城墙是城内和城外的分隔。

可以设想,最早出现城墙的时候,肯定有一小群人居住在城里,他们和城外的另一群人进行买卖,所以市场一定是位于城外的。但后来城市的设备不断完善,交易就转到城内进行,“市”就是这样形成的,所以后来“城市”一词主要指代在城里做买卖。

随着城市的发展,仅仅一道城墙已不足以保护城池,况且,有了城墙还可以将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隔开。比如,古书《吴越春秋》(佚文)就曾有过这样的描述:“筑城以卫君,造郭以居人。”什么叫城?什么又叫郭?原来,城以墙为界,城还分内城和外城,内城叫城,外城叫郭。内城里住着皇帝高官,外城里住着平民百姓。

比如,明代和清代的北京城共有四重城墙,最里面的一重,是至今仍保存完整的紫禁城城墙围合的封建皇宫,被称为宫城;再往外,是围合紫禁城及其周边宫廷服务区的皇城城墙;接着向外,便是清代时只允许旗人居住的内城,再外围就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外城。

补充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