斜拉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型桥梁形式,也称斜张桥。斜拉桥由塔柱、缆索、主梁、桥墩等部分组成:塔柱高高地竖立在桥面上,用来固定缆索;粗大的缆索一端固定在塔柱上,另一端拉牢桥的主梁;主梁的上面铺设有行车道路,也就是桥面;挺立于江河中的桥墩,既有支撑桥梁的作用,更重要的是用来固定塔柱。
斜拉桥的主要特点是,通过许多缆索直接把主梁拉牢在塔柱上,使桥面之重主要由塔柱来承担,这样就充分发挥了钢材的抗拉优越性,同时还有节约材料、施工方便等优点,这比其他结构方式的桥梁所能达到的跨度都要大得多。例如加拿大安纳西斯岛桥的跨度达到465米,上海杨浦大桥的跨度则达到602米。
塔柱是固定缆索的主要结构,用钢材或钢筋混凝土建造,通常和桥墩密切联结,这样整体性较好,也有和桥墩分开而和主梁联结的设计形式。塔柱的形式很多,有双柱式、门式、单柱式、倒V形等。
缆索由高强度钢索制成,形状和功能也有很多种。由于缆索承受着牵拉整个桥面的“重担”,它的重要性自然非同一般。而且,一组组粗大的缆索本身就是斜拉桥的标志,缆索的排列方式根据桥梁设计的需要和塔柱形式的不同,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。
1955年,瑞典首次建成了钢结构的公路斜拉桥——斯特伦松德桥,主跨182.6米。我国在1975年首先于四川建成云阳斜拉桥,以后的济南黄河斜拉桥跨度已达220米。1992年和1993年相继在上海黄浦江上建成的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,则成了新一代斜拉桥的代表。其中,南浦大桥塔柱高154米,呈H形,桥梁跨度达423米,缆索排成美观的竖琴形。主桥下净空46米,可通航5万吨级巨轮。而杨浦大桥塔柱更是高220米,跨度达602米,是当时世界上跨度第二的斜拉桥。它的塔柱为倒V形,两侧共有256条斜拉钢索。主桥上设有宽敞的6车道,桥下净空达48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