韦公子译文及注释

《韦公子》是唐代诗人罗隐所创作的一首诗词。

译文:打着柱子,狂歌对别离的颜色,百年的人事如梦一般。李将军以自己的才华备受赞誉,然而他无法得到封侯,也无法过上自己理想的闲适生活。

诗意和赏析:这首诗词以对别离之痛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为主题,通过描写“韦公子”和“李将军”两个人物的不同命运,表达了对悲欢离合和世事无常的思考。

首先,诗中的“击柱狂歌惨别颜”描绘了韦公子坚决和伤感的表情,象征着他对于别离之痛的极度反应。这里的“击柱狂歌”意味着韦公子无法压抑内心的悲伤,只能以歌曲来宣泄自己的情感。而“颜”则指代别离的面孔,暗示着酒楼之间的离别场景。

接着,诗词将视线转向了李将军,他以自己卓越的才华而得到了众人的赞誉。然而,尽管他的声名在外,他仍然无法得到封侯的身份。这里的“李将军自嘉声在,不得封侯亦自闲”表达了李将军对于封侯身份的无关紧要以及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。

整首诗词通过对韦公子和李将军两个人物的对比,寄托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。人们在悲欢离合中度过了许多年,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只是梦境般的过程。无论是名利还是闲适自在,终究都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平静。诗词通过抒发对于逝去时光和人事无常的感慨,表达出了对于人生的虚无和无奈。

总体来说,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,表达了对于别离之痛和世事无常的思考。通过描写韦公子和李将军的命运,诗人思考了名利和自由之间的矛盾与无常,进而唤起读者对于人生的深思。

罗隐

罗隐(833-909),字昭谏,新城(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)人,唐代诗人。生于公元833年(太和七年),大中十三年(公元859年)底至京师,应进士试,历七年不第。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乃自编其文为《谗书》,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,所以罗衮赠诗说:“谗书虽胜一名休”。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,总共考了十多次,自称“十二三年就试期”,最终还是铩羽而归,史称“十上不第”。黄巢起义后,避乱隐居九华山,光启三年(公元887年),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,历任钱塘令、司勋郎中、给事中等职。公元909年(五代后梁开平三年)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