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 | 简体中文 | 繁體中文
查询

黄芩

huáng qín

黄芩
黄芩药材相关详细信息 补充纠错
药材名称 黄芩
药材拼音 huáng qín
药材别名 山茶根、黄芩茶、小黄芩
英文名称 Scutellaria baicalensis
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
药用部分 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。
(动)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。全株稍有毛。根茎横生或斜生;根圆锥形,粗壮,断面鲜黄色。茎四棱形,自基部分枝多而细,基部稍木化。叶交互对生,近无柄,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,边缘有不明显的圆齿或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被下陷的腺点。圆锥花序顶生,具叶状苞片;花萼二唇形,紫绿色,上唇背部有盾状附属物,果时增大,膜质;花冠二唇形,蓝紫色或紫红色,上唇盔状,下唇宽,中央常有浅紫色斑,花冠管细,基部骤曲,直立;雄蕊4枚,稍露出,药室裂口有白色髯毛;子房4深裂,生于环状花盘上;花柱基生,先端2浅裂。小坚果4,球形,黑褐色;有瘤,包围于增大的宿萼中。花期6~9月,果期8~10月。
产地分布 生于山野向阳的干燥山坡,常见于路边及山坡草地。分布于云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采收加工 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后撞去粗皮,晒干。
药材性状 圆锥形或不规则条形,常有分枝,扭曲,长5~20厘米,直径1~1.6厘米。表面黄褐色或棕黄色,常有粗糙的栓皮,下部有支根痕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鲜黄色或微带绿色。气微,味苦。
性味归经 性寒,味苦。归肺经、胆经、脾经、大肠经、小肠经。
功效作用 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止血、安胎。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。
临床应用 用量3~9克,煎服。用治湿温、暑温胸闷呕恶、湿热痞满、泻痢、黄疸、肺热咳嗽、高热烦渴、血热吐衄、痈肿疮毒、胎动不安。
药理研究 黄芩具有较广的抗菌谱,体外试验,对杆菌、球菌有抑制作用,对流感病毒、皮肤真菌亦有作用,临床用于治疗病毒性眼病及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疗效。动物试验表明,水煎剂具有抗炎、免疫促进和镇静解热作用;提取物有抑制HIV-1生长的作用。具有抗微生物、抗变态反应、降血压、利尿、降血脂、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、保肝、保护肾损伤的作用;低剂量促进免疫细胞增殖,高剂量则抑制;延缓白内障发生。
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化合物,是黄芩的有效成分,还含少量甾醇和氨基酸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黄芩苷、黄芩素、汉黄芩苷、汉黄芩素、黄芩素粗毛豚草素等,另黏毛黄芩素、二氢木蝴蝶素A等。
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,少食便溏者禁服。
配伍药方 ①治痰火咳嗽,气盛喘急:黄芩9克,黑山栀、苏子各4.5克,茯苓、杏仁各3克。水煎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 ②治肺痨潮热,咳嗽:黄芩、丹参各9~12克,百部12~18克。水煎服。若作片剂、丸剂长服,尤为方便。(上海中医学院《方剂学》芩部丹) ③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,不拘偏正:片黄芩,酒浸透,晒干为末。每服3克,茶、酒任下。(《兰室秘藏》小清空膏) ④治胃经有热,牙龈作肿,出血不上:黄芩、黄连、生地黄、牡丹皮、升麻、石膏各3克。水煎,食后服。(《外科正宗》清胃散) ⑤治胎热不安:用黄芩、白术各等分。俱微炒,为末、炼蜜丸梧桐子大,每早晚9克,白汤下。(《丹溪纂要》)
上一味中药材: 黄药子
下一味中药材: 拳参
大家都在看
  • 山豆根
    山豆根 shān dòu gēn

    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、消肿利咽。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。

  • 钟乳石
    钟乳石 zhōng rǔ shí

    功效与作用:温肺、助阳、平喘、制酸、通乳。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。

  • 宽筋藤
    宽筋藤 kuān jīn téng

    功效与作用:舒筋活络、祛风止痛。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。

  • 杜仲叶
    杜仲叶 dù zhòng yè

    功效与作用:补肝肾、强筋骨。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。

  • 梓实
    梓实 zǐ shí

    功效与作用:利尿、消肿。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水消肿药。

分享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