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ài zǐ shēn
药材名称 | 太子参 |
药材拼音 | tài zǐ shēn |
药材别名 | 四叶参、童参、孩儿参、米参 |
英文名称 | radix pseudostellariae |
功效分类 | 补气药 |
药用部分 | 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( Miq. )Pax ex Paxet Hoffm.的块根。 |
(动)植物形态 | 多年生草本,高15~20厘米。块根细长纺锤形,外皮淡黄白色,疏生须根。茎直立,有2行短柔毛。叶对生,下部叶匙形或倒披针形,基部渐狭;上部叶卵状披针形或长卵形;茎顶叶较大,常4叶排成“十”字形。花2型,腋生,茎顶的花大,白色,花梗被短柔毛,萼片5,披针形,花瓣5,先端2齿裂,雄蕊10,花柱3;茎下部的花小,紫色,萼片4,闭合,无花瓣,雄蕊通常2枚。蒴果卵形,种子扁圆或长圆状肾形,褐色,具疣点。花期4~5月,果期5~6月。 |
产地分布 | 生于林下肥沃阴湿地或阴湿山坡石缝中,有栽培。分布于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等地。 |
采收加工 | 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,洗净,除去须根,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。 |
药材性状 | 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,稍弯曲,长3~10厘米,直径0.2~0.6厘米。表面黄白色,较光滑,微有纵皱纹,凹陷处有须根痕。顶端有茎痕。质硬而脆,断面平坦,淡黄白色,角质样(烫后晒干者);或类白色,有粉性(生晒者)。气微,味微甘。 |
性味归经 | 性平,味甘、微苦。归脾经、肺经。 |
功效作用 | 益气健脾、生津润肺。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。 |
临床应用 | 用量9~30克,水煎服。用治脾虚体倦、食欲不振、病后虚弱、气阴不足、自汗口渴、肺燥干咳。 |
药理研究 | 太子参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,也称为红参或人参。根据药理研究,太子参含有多种活性成分,包括人参皂苷、多糖、多肽、氨基酸等。 |
化学成分 | 含环肽,如太子参环肽A、B、C,假繁缕环肽等,还含有挥发油,其成分已鉴定的有12种,主要糠醇等。另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,以精氨酸、谷氨酸、天冬氨酸含量最高,占游离氨基酸的30%~40%,还含有麦芽糖等。近年从中分得三棕榈酸甘油酯、棕榈酸、β-谷甾醇、△7-豆甾烯醇 -3-8-D-吡喃葡萄糖苷、肌醇-3-甲醚、a-槐糖和蔗糖、山萮酸等。 |
使用禁忌 | 脏腑燥热,阴虚津液不足者慎服。 |
配伍药方 | ①治肺虚咳嗽:太子参15克,麦冬12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(《湖北中草药志》) ②治病后气血亏虚:太子参15克,黄芪12克,五味子3克,嫩白扁豆4克,大枣4枚。煎水代茶饮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 ③治病后虚弱,伤津口干:太子参、生地黄、白芍、生玉竹各9克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 ④治心悸:太子参9克,南沙参9克,丹参9克,苦参9克。水煎服,每1剂。[《辽宁中医杂志》1984,(1):25] ⑤治神经衰弱:太子参15克,当归、酸枣仁、远志、炙甘草各9克。煎服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 |
功效与作用:祛风燥湿,排脓拔毒、生肌止痛。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。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、凉血止痢。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凉血药。
功效与作用:温中散寒、下气、消痰。属温里药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暑、生津止渴、去湿消滞。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