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ū shān yín yáng huò
药材名称 | 巫山淫羊藿 |
药材拼音 | wū shān yín yáng huò |
药材别名 | 千两金、干鸡筋 |
英文名称 | Epimedium wushanense |
功效分类 | 补阳药 |
药用部分 | 来源于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T.S.Ying的干燥叶。 |
(动)植物形态 | 多年生常绿草本,植株高50~80厘米。根状茎结节状,粗短。一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,叶片革质,小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,长9~23厘米,宽1.8~4.5厘米,叶背面具柔毛或无毛,叶面无毛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边缘具刺齿.基部心形,顶生小叶基部具均等的圆形裂片,侧生小叶基部的裂片偏斜,内边裂片小,圆形,外边裂片大,三角形,渐尖,上面无毛,背面被绵毛或秃净,叶缘具刺锯齿,花茎具2枚对生叶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5~30厘米,偶达50厘米,具多数(25~70)花朵,花序轴无毛,花梗长1~2厘米,疏被腺毛或无毛,花淡黄色。直径选3.5厘米,萼片2轮,外萼片近圆形,长2~5毫米,宽1.5~3毫米,内萼片阔椭圆形,长3~15毫米,宽1.5~8毫米。先端钝,花瓣呈角状距,淡黄色。向内弯曲,基部浅杯状.有时基部带紫色,长于内侧萼片,长0.6~2厘米,雄蕊长约5毫米,花丝长1~1.5毫米,花药长约4毫米,瓣裂,裂片外卷,雌蕊长约5毫米,子房斜圆柱状,含胚珠10~12枚。蒴果长约1.5厘米。花期4~5月。果期5~6月。 |
产地分布 | 生于海拔300~1700米的林下、灌丛、草丛或石缝中。分布于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 |
采收加工 | 夏、秋季茎叶茂盛时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或阴干。 |
药材性状 | 为二回三出复叶,小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,长9~23厘米,宽1.8~4.5厘米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边缘具刺齿,侧生小叶基部的裂片偏斜,内边裂片小,圆形,外边裂片大,三角形,渐尖。下表面被绵毛或秃净。近革质。气微,味微苦。 |
性味归经 | 性温,味辛、甘。归肝经、肾经。 |
功效作用 | 补肾阳、强筋骨、祛风湿。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。 |
临床应用 | 用量3~9克,煎汤服。用治肾阳虚衰,阳痿遗精,筋骨痿软,风湿痹痛,麻木拘挛,绝经期眩晕。 |
药理研究 | 巫山淫羊藿多糖多相脂质体灌胃,能提高老龄小鼠红细胞、肝组织等抗氧化能力,能提高老龄雄性大鼠、小鼠学习记忆行为,抵制老龄小鼠脑及全血胆碱酯酶活性。 |
化学成分 | 部分含黄酮类成分:淫羊藿黄酮苷及巫山淫羊藿黄酮苷,宝藿苷Ⅰ、Ⅱ、Ⅵ,柔藿苷,槲皮素-3-半乳糖苷,槲皮素-3-鼠李糖苷,淫羊藿属苷,8-异戊烯基山柰酚-4'-甲氧基-3-[木糖基(1-4)鼠李糖苷]-7-葡萄糖苷;此外尚含钙等无机 元素。 |
使用禁忌 | 阴虚而相火易动者禁服。 |
配伍药方 | 治阳痿:巫山淫羊藿9克,土丁桂24克。鲜黄花远志30克。鲜金樱子60克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 |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,通经络,行水气。属理气药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除湿、活血镇痛。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疗伤药。
功效与作用:续伤止痛、补肾强骨。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。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解毒药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,利水消肿。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