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ān sōng
药材名称 | 甘松 |
药材拼音 | gān sōng |
药材别名 | 香松、甘松香 |
英文名称 | rhizoma nardostachyos |
功效分类 | 理气药 |
药用部分 | 来源于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.的根及根茎。 |
(动)植物形态 | 多年生草本,高20~35厘米,全株有强烈松节油样香气。主根长圆柱形,微肉质,单一或分枝,棕黑色。根茎较短,有少数棕色叶基纤维。叶基生,每簇有叶6~9片,线状倒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7~18厘米,宽0.4~1厘米,全缘,主脉平行3出。花茎有苞叶3~4对,长2~6厘米,愈上愈小。聚伞花序多呈紧密圆头状,总苞片2,长卵形;花萼5裂,齿极小;花冠淡紫红色,筒状,基部一侧突缩,先端稍不等5裂;雄蕊4枚;子房下位。瘦果倒卵形。花期8月。 |
产地分布 | 生于海拔3500~4500米高山地的草原河边。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 |
采收加工 | 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泥沙及杂质,晒干或阴干。 |
药材性状 | 略呈圆锥形,多弯曲,长5~18厘米。根茎短小,上端有茎,叶残基,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。外层黑棕色,内层棕色或黄色。根单一或数条交结、分枝或并列,直径0.3~1厘米。表面棕褐色,皱缩,有细根及须根。质松脆,易折断,断面粗糙,皮部深棕色,常成裂片状,木部黄白色。气特异,味苦而辛,有清凉感。 |
性味归经 | 性温,味辛、甘。归脾经、胃经。 |
功效作用 | 理气止痛、开郁醒脾。属理气药。 |
临床应用 | 用量3~6克,水煎服;外用适量,泡汤漱口,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。用于治疗脘腹胀满、食欲不振、呕吐,外治牙痛、脚肿。也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、癔病、失眠、易惊等症。 |
药理研究 | 有良好的镇静、抗微生物、调整心律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;甘松提取物灌胃,减少小鼠自发活动,抑制小鼠最大电休克发作,抑制安钠咖或硝酸士的宁导致的小鼠惊厥发生。静脉注射甘松醇提取物,拮抗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及氯仿-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,延长家兔离体心房的不应期;甘松能降低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张力,缓解氯化钡或乙酰胆碱所致肠平滑肌痉挛;甘松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。 |
化学成分 | 含挥发油1%以上,油中含多种倍半萜类,还含愈创木烷类成分。近又分离得甘松酮A、甘松酮B、甘松酮C、甘松酮D、甘松酮E。 |
使用禁忌 | 气虚血热者慎服。 |
配伍药方 | ①治肾虚齿痛:甘松、硫黄等分为末,泡汤漱之。(《经效济世方》) ②治神经性胃痛:甘松3克,香附6克,沉香3克。共研细粉,每服1~2克,温水送服,每日3次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 ③治癔病,神经衰弱,肠胃痉挛等:甘松18克,广皮4.5克。水500毫升,浸于沸水内3小时。(每30分钟煮沸1次)。分12次服,日服6次。(江西《中草药学》) ④治痰眩:半夏曲、天南星各二两,甘松一两,陈橘皮一两半。上为细末,水煮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生姜汤下,食后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松香丸) |
功效与作用:止咳、祛痰。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。
功效与作用:敛肺、涩肠、生津、安蛔。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。
功效与作用:杀虫、止痒。属杀虫止痒药。
功效与作用:祛瘀止痛,续筋接骨。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。
功效与作用:敛肺,涩肠,止痛。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