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 | 简体中文 | 繁體中文

啊!故乡的小河

11个月之前 5 [ 散文 ]

学校教科节,我也摊上了上公开课,这也是看得起我,也是给我一次机会,我当然要好好表现。我没有什么流,也没有什么派,这几年也没有外出听过什么专家的课,观摩过名师的课堂,在自己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欣赏过本校名师的课堂,琢磨着他们的精彩之处,想想好课或许就应该这样上。

教案是很多的,网上随便一查,就会如排山倒海一般涌来,也不知这些不三不四的教案都是怎样被他们搞到网上去的,大凡好的教案、自己要用的用来夺桂争银的教案是不会传到网上去的,或许已被名师们上了N次了的课文,它们的教案也会显映到网上。书也有,有关教案的书五花八门,甚至现在我们上课的教材都配上了相关的参考教案。不过,我是从来不去看这样的教案的,大概也没有多少老师会去看,或许懒极了的老师会看,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内容可供咨询,里面都是泛泛而谈,条条框框的东西都是一个模子、一个套路,内容空洞枯燥得很,如果要说有什么用的话,就是为出版这些书的人提供了不斐的收入,全国小语教师每人每学期现在都会作为教材配上那么一本。

好课是要自己备的,这也体现了每个教师的不同风格和特点。说风格,那是成型的、有名的教师;说特点,那是一般的、一线的教师。到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时候,大概这些老师们备起课来也会相当地熟练与老套了,仿佛自己有了一个模具,只要将教材往里一装,里面的课就成型出来了,甚至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,老师是没有多少时间去备课的,哪怕学校要老师备课,那也只是走过场,装个样子,备与不备一个样;关键是头脑里有没有这样的课,老师们用最高效的时间和方式将课文熟透于胸,再佐以自己的课堂模式调料包,也就没有什么不能上的课了。所以,一般平时上的课,老师是不会用大力气去钻研的,也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作怎样的精品课的,这既是没时间,也是不现实。

等到要上公开课了,那就不一样了。并不是要跟谁比一比,也不是一定要有技压群雄的样子,而是在良心上、在面子上、在场合上必须要让自己过得去,否则好像有点对不住大家心的,原本人家是抱着欣赏和学习的态度来的,你却呈现出一副颓败的样子,岂不让人心寒?于是,为了对得住大家,也为了对得起自己,总会将这样的事情像石头一样压在心上的。我总听到一些要上公开课的老师会抱怨自己的压力,如果是提前一星期通知她,她就会一个星期不舒服,直到上完课的那一天;如果提前两星期,她就会两星期不舒服。大概这也算是上课焦虑症吧?对于年轻老师来说更是如此,总想将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,倒是资老一点的教师这样的焦虑就不强了,对于他们来说,自己的课别人也早已听过,自己的样子别人也早已领教,不太会有什么新的或让人刮目再看的东西了,也就变得坦然了。而且愈是名师,就愈是看得开,一则是因为有成竹在胸,大有舍我其谁的味道,底气足,所以不担心自己的课上不过别人;二则自己也已成了老油条了,该有的荣誉也有了,该有的风格也成型了,自己上课的好坏并不会影响自己在大家心目中崇拜的感觉,评课的人也会将课从有利于她的一面去说。

对于我来说,课是肯定要备的,虽然看多了貌似平常的课,有时想想这样的课还不如我平时课堂上的课精彩呢,但内心总还是有一种敬畏的,因为我自己毕竟没有看到我自己的样子,自己上的课自己没欣赏到,或许自以为得意的课是最为让人不舒服的呢。事实也确实如此。我没有摄像机,我就用MP3将自己的课录下来,曾录了那么一段时间,原本想有点自鸣得意的留存,或作一些自我解剖和研究,但后来听了几段,感受了几次,觉得没多大精彩之处,虽然有时有妙语和智慧的光芒,却逃不了让自己厌恶的拖沓与迟滞,课堂显得不够凝炼与精细,到后来也因为其他事务搁下了,大概坚持录了一个学期。

既要备课,就要思考,确定了课题后,便挖空心思闭门造车,想用上许许多多的方法、技巧、手段,或添上许多的思想、风格、内容,结果却是满满的,却又是什么都不像的丑八怪。有无数个头绪组合成的便只能是一盘散沙。参考的东西越多,吸收的资料越多,看到的精彩越多,想用的欲望越大,其结果也就越混乱,自己在哪里就不知道了。等到好不容易确立了一种思路和方法,自己朝着那个方向寻觅了老半天,又用上几天的时间再苦苦研究、发现、再研究、再定型,到头来却发现人家有一堂课早已是这样现成的拟定了,于是大呼悲哀:为何早不抄他的教案?弄得现在自己辛苦一番而出的产物仍旧像是抄袭人家的一样,大概道相同、思想似,其果也类吧?人家也是经过一番苦苦寻觅才有此收获的,倒不如先将这些优秀的教案拿来了研究,再掺入自己的思想,这样岂不省事?

可这也有麻烦,人家真正好的教案,都是名师的杰作,一般人能模得来他们的几句话,几条思路,却学不来那样的课堂氛围,更何况我等平庸之人,既缺乏那种见识他们课堂的体验,也没有那种丰富的课堂想像,就这样看着这些教案又怎能感受出人家是怎么上的呢?

好了,这么一来,自己还是得靠自己的习惯去研究,更大的问题是你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供研究,有时只能匆促收场、草草而就,一星期19节课要上,大量的班级工作要做,学校任务要完成,于是就只能在站立时思考、在小便时斟酌、在躺下时构想了。但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,如果不是这样去建筑自己的课堂,我们就不会有那么深刻的反思、那么精密的设计,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开始有了自己仿佛是被迫生出来的孩子,不管好坏,很是疼爱,毕竟有了自己辛苦的思想在里面。于是,有人说,上公开课是最能打磨老师的课堂的,一堂公开课抵得上教一年甚至两年的书。是的,一个教师的成长,课堂能力的成长,也正是在这样的磨炼中形成的,没有刺痛、没有阵痛,是不大会有新的成熟的东西出现的。这也是“逼”出来的成果,人也因此在这样的触动中向上跳跃。

这样的感觉于己是十分现实的,从备一堂课中,我又一次体会了语文课堂的智慧,教学的艺术,不论是在摩习名家之作中,还是在自创特色中,都有了新的体会。这样,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,也会自然而然地将这样的理念和情感带进去,从而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课堂,上出让自己满意的课来。

(时2007-11-18)

补充纠错
下一篇: 寂世锦年